教你中元祭祖如何写、烧包封(袱纸)
(一) 祭祀写包封(袱纸)书写格式:
包封的形制其实像极了古时的信封,用毛笔,从右起,竖着写,左结尾。
1.右上角:
七月半就写“中元寄钱”。讲的是烧包封(袱纸)寄钱的原由、时间。人刚死,烧包袱过去,谓伴棺寄钱;正月初一、五月初五、七月十五、八月十五、过年,烧包封袱过去,分别为“春节寄钱”“端阳寄钱”“中元寄钱”“中秋寄钱”“除夕化财”。除此之外,婚丧嫁娶,生老病死都有人给先人烧包封(袱纸)。
2.中间行:
包封(袱纸)的主体部分,注明收钱人的称谓、姓名。“故”,死也。“显考”、“显妣”是父亲、母亲的敬称,至于父母是否“显”过,并不重要。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封(袱纸)寄钱,则要写“显祖考”、“显祖妣”。“某府”,表明是某家的事。“讳”要朝右挪半个字,上辈人的名字,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(本应隐去而故意写出,叫讳)。男的接着写名讳。女的写姓氏即可,不写名字。我们的祖母那一辈之前的女人也没有学名,只有小名。而母亲的小名,后代并不一定知道的。“老大人”、“老孺人”,是再一次的敬称。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,一律“大人”、“孺人”称呼,这是公平的。“正魂收用”,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,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,孝顺地呈上。
3.左边行:
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,其实并不简单。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,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。未出嫁的女儿、孙女可以写名字,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,就不能再写了。为了简单还可以率孙、曾孙、玄孙。
4.特殊的包封(袱纸):
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封袱的同时,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封袱,正面中间写“地盘业主孤魂野鬼”,右侧写“魂下受用”。这是热衷于搞关系的阳人为了“打点”路人,疏通关系,或者布施附近小鬼给份子钱用的一种形式。
包封袱纸的书写格式:
第一种:
1.右边:今逢中元之期化帛一封奉上;
2.中间:故显考或故显妣(故祖显考、故曾祖显考…..男 故祖显妣、故曾祖显妣….女)某某某老大人(老孺人)收用;
3.左边:孝男(女)某某某(对应上面称呼)
4.背面:写“封”字,草书,压着折纸的缝写,代表封口,在邮寄的路上就不会被别人拿去。以在左上加点水陆通行、风雨无阻之类的东西后面写一个大大的“封”字红再画三圈作尾巴形似现在的@,就算是邮戳了。
第二种:
1.右边:中元寄钱几封奉上
2.中间:故显考或故显妣(故祖显考、故曾祖显考…..男 故祖显妣、故曾祖显妣….女)某某某老大人(某某某老孺人)正魂收用;
3.左边:孝男(女)某某某(对应上面称呼)某氏(某为女方的爱人姓)
4.背面:写“封”字,草书,压着折纸的缝写,代表封口,在邮寄的路上就不会被别人拿去。
第三种:
1.右边:中元寄钱一封(如果是五封就将一改为五)上申;
2.中间:故显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正魂收用;如故显考毛公讳泽海老大人正魂收用。
3.左边:孝男某某某(对应上面称呼)某氏(某为女性的爱人姓);如:孝男毛发财贺氏;
4.背面:写“封”字,草书,压着折纸的缝写,代表封口,在邮寄的路上就不会被别人拿去。
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封(袱纸),中间一行则改为“故显妣某府X氏老孺人正魂收用;
(二)关系复杂的书写称谓:
男称大人,女称孺人。老人死三年内:亡男称新逝显考,亡女称新逝显妣。三年后:亡男称故显考,亡女称故显妣。孝家称呼烧包封(袱纸)火单写法自称。
九代:称鼻祖故鼻祖(姓)公讳(名字)老大人妣(姓)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耳孙
八代:称远祖故远祖(姓)公讳(名字)老大人妣(姓)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云孙
七代:称太祖故太祖(姓)公讳(名字)老大人妣(姓)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乃孙
六代:称烈祖故烈祖(姓)公讳(名字)老大人妣(姓)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弟孙
五代:称天祖故天祖(姓)公讳(名字)老大人妣(姓)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来孙
四代:称高祖故高祖(姓)公讳(名字)老大人妣(姓)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玄孙
三代:称曾祖父故曾祖(姓)公讳(名字)老大人妣(姓)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曾孙
二代:称祖父故祖考(姓)公讳(名字)老大人妣(姓)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孙
一代:称父亲故显考(姓)公讳(名字)老大人妣(姓)老孺人正魂收用 孝男
父之兄:称伯伯故伯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
父之弟:称叔叔故叔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
父之堂兄:称伯伯故堂伯公老大人收用孝堂侄
父之侄:称兄或弟故堂兄或弟老大人收用堂兄或弟
母之父:称外祖父故外祖考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外孙
母之兄或弟:称舅故舅考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外侄
母之伯爷:称堂外祖故堂外伯祖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堂外孙
母之堂兄:称堂母舅故堂母舅公讳老大人收用堂外侄
父之姐夫:称姑父故姑父公讳老大人收用内侄具
父之姐妹:称姑母故姑母府氏老孺人收用胞侄叩
父之姑爷:称故姑公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内侄孙叩
父之姑娘:称姑婆故姑婆府氏老孺人收用孝侄孙叩
同父母之姐:称胞姐故胞姐府氏收用胞弟叩
胞姐之丈夫:称姐夫故姐夫收用内弟叩
母之姐夫:称姨父故姨父府老大人收用姨侄叩
母之姐妹:称姨母故姨母府老孺人收用姨侄叩
妻之父:称岳父故岳父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婿叩
妻之伯爷:称伯岳父故伯岳考公讳老大人收用侄婿叩
妻之伯娘:故伯岳妣母讳氏老孺人收用侄婿叩
妻之祖父:故内祖考公讳老大人收用孙婿叩
妻之姐夫:故襟兄收用襟弟叩
妻之姐姐:故姨姐府氏收用姨妹弟叩
祖母之姨侄:故姨表爷公讳老大人收用表侄叩
母之姨侄:故姨表兄收用姨表弟
岳母之舅娘老表:内表母舅老大人收用外侄婿
妻之表兄:内表兄收用表妹弟
乾爹:故寄父考老大人收用寄男叩
乾爹之父亲:故寄祖考老大人收用寄孙男叩
乾爹之岳父:故寄祖考老大人收用寄外孙
乾爹之子:故寄兄收用寄弟叩
妻之保爷:故寄岳考老大人收用寄子婿
后父:故继父老大人收用继男叩
后母:故继母老孺人收用继男叩
大妈的儿子与小妈:故妾母老孺人收用孝嫡男
小妈的儿子与大妈:故嫡母老孺人收用孝庶男
奶妈:故乳母府氏收用孝奶男
丈夫:故良人收用荆室叩
妻:故贤妻收用为夫具
朋友:故彦兄收用世弟叩
老庚:故庚兄收用庚弟叩
后夫与前夫:故同绿收用同绿弟
公讳:老大人收用世侄叩
手艺与师父:故恩师老大人收用孝门徒叩
拜把弟兄:故血兄收用血弟
道士与老师:金羽化法师大真人收用门徒
异族化纸:故异族收用异族叩
伯或叔与侄:故贤侄收用愚伯或叔
亲家:故姻兄收用姻兄叩
未婚夫与妻:故结发府断弦妹收用断弦兄
未婚妻与夫:故淑配府无缘兄无缘妹
包封还要写上地点,详细程度类似邮递,一般用过去的地址,只详细到相当于今天社区的庙隍就可以了。如“重庆市丰都县XXX”。至于这个地址,有写亡故之地的,有写安葬之地的,有写故乡之地的,有写祭祀人之地的,都可以。
三、包封(袱纸)材料的准备:
所谓包封(袱纸)、包裹,是指从阳世寄往“阴间”(冥国)的钱包、衣包。这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。一般祭祖的包袱大体上分为两种,但只在表皮上区分。一种是用于新丧不满三年的素包封(袱纸);另一种,则是用于老丧以至久远的宗亲三代、五代的印有墨线花纹的包袱。此外,还有一种红包袱,也叫“喜包袱”,是家里办娶聘等事时,向老祖宗报喜用的。这不但表皮是红色的,而且里边装的也是花红纸钱(即彩色“大烧纸”)。
跟除夕、清明、十一或者家有人去世时一样,冥币一般由家中男丁坐着(忌蹲着)打印纸钱,一张八开毛边纸裁成三张,每张纸在打印时,只能用钱錾(祭祀专用的半圆形铁制錾子)打印三行,七排或九排,成单数。打印好后,用毛边纸包好,三、七、九张钱纸成单数包一包,包封不用胶水等,只用毛边纸折叠,分正反面,叠出腰线。书写内容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的,得需要点民间文化的人用毛笔、按规矩、从右至左,从上到下,从尊长到平辈晚辈一个一个来。
包封(袱纸)通常是一个大纸口袋,竖一尺,宽一尺五寸。素包袱皮是全白的,只是中间贴一蓝签,以便书写亡人名讳之用。花包袱皮是在一个大白纸或红纸口袋上印上水墨单线的图案,四周黑框内是佛教梵文音译的《往生神咒》;中间印一莲座的牌位,用来填写亡人名讳;牌位的右上方印着“金银财宝冥衣一封”,可根据情况在下边填上“戊子清明祭用”、“周年祭用”等字样。左下方是填写祭祀人姓名之处。还印有两个古装的小人儿,据说是隋朝的羊角哀、左伯桃(隋封守灵之吏)。每份包袱皮还附着一张四寸见方的木刻版水墨印刷的“冥国邮政”的邮票。装好冥钱冥衣后,贴在包袱背后。
包封里一般是将冥钱,不外乎为大烧纸、金银箔叠成的元宝、锞子、冥钞和佛、道两教的往生钱。很多地方也装冥衣,谓寒衣纸为不可少者。寒衣纸是以糊烧活用的彩色蜡花纸,每张横裁三条,成为布料之状。有粉红、豆青、深蓝、黑、白各色,上印有梅花、菊花、牡丹等四季花和蝴蝶的图案。用主买来后,根据被祭祀人的性别选用不同颜色、图案的寒衣纸。有的直接放入包袱里的,有的则剪成衣、裤形状,表示是给先人的寒衣。凡不满三年的新丧不用彩色寒衣纸,而是用白色印有青莲色花纹的纸代之。据明《帝京景物略》中载:“新丧,白纸为之,曰新鬼不敢衣彩也。”
富户则请冥衣铺的裱糊匠糊上一套皮袍、皮褂、皮裤、风帽、棉袜,纳有云纹的棉鞋或绣花花盆底棉鞋等高档御寒冬装(跟土家人的烧灵类似)。
通常将以上冥钱、冥衣装在包袱皮里,即谓之“包袱”。不论素、花、红,均可当作主牌用,即以包袱当作祖宗,未从焚化前,先进行祭祀,谓之“供包袱”。供品多为肉制刀头、两杯白酒、两杯清茶。其它冷荤、热炒、时令鲜果、糕点不限(过去指斥弄虚作假,蒙骗他人的行为是“窝头供包袱”——糊弄你们家的老祖宗)。
四、烧包封(袱纸)
焚化时,有条件的在堂屋神龛下进行,没有条件的送至大门以外,还有送至十字路口的。
根据道家的说法,如果给男的烧纸,先在地上画个十字;给女的烧纸,在地上先画个圆圈,然后将包袱放在十字或圆圈的中间点火焚化。所画的十字要东、西、南、北横平竖直。所画的圆圈,留个缺口,朝着西南方向,此是取意于“九幽”之说。
所谓“九幽”是说大地的中央及八方,地下有九处幽暗晦冥的所在,是地府鬼魂的世界。给男鬼烧纸时所画的十字,南方指向“幽阴”;北方指向“幽酆”;东方指向“幽冥”;西方指向“幽夜”;其四角东南方为“幽冶”;西南为“幽关”;东北方为“幽都”;西北方为“幽府”;十字的中央为“幽狱”。
画十字的意义是不论亡人在何处都可以收到这份冥资。而给女鬼烧纸时所画的圆圈,其缺口向西南,指向“幽关“,即所谓“鬼门关”,因为魂皆在“关”内,故将冥资送入此“关”。把包袱放在“十字”之上或圈内还可以防止其它孤魂野鬼来抢。同时,还要留出几张散纸钱,放在“十”字或圈外焚化,谓之“打发外崇”。早年,讲究的家主另糊一个小包袱,是给当方土地爷的,上书“土地酒资五锭”,亦放于圈外焚化。最后,将上供用的那碗清茶一泼,即告礼成。祭祀不满三年新丧烧包袱时有大声嚎哭的,尤其是妇女拉着长腔,有词有句地哭诉。此是当年街头巷尾的一大奇观(现在,一般没有了)。
农历七月十四、十五这两天傍晚至零时前这段时间(一般认为去世的人只能在下午和晚上活动),各家各户就在自家堂屋、门前或道十字路边去“烧包封”。这件事情大多是由妇女来做,物品大致有:香、烛、包封(袱纸)、零散冥币、纸钱等。一般的顺序是焚香、点烛、烧纸,烧包封,说口语请某某老人来领钱……为了预防火灾,应当待火熄灭后人才走。最后一步是“泼水饭”,“泼水饭”是在阳人吃饭献饭前提前准备的,物品有:肉食、米饭、水果通菜等各少许。装在一个瓢或碗中,傍晚后走到十字路口,反手泼出去,正手收回餐具,不回头的将瓢或碗扣在神龛之下,次日再洗。
年年月半,今有月半。
在这个“鬼门关”大开之日,余以为,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,不管是捧雏菊寄哀思,不管是互联网上祭先人,抑或是水面上放河灯,都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,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,是人灵性的自发,是感情的延伸,是最基本的信仰。
希望活着的人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,不要愧对家人、社会和朋友,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;不要忘记我们从哪里来、到哪里去;不要忘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;不要忘记仁义礼智信;不要忘记真善美始终胜过假丑恶;当我们逃不过生命的规律最终走到那个“迟早都要来的地方——丰都”相见时,才可以自豪地说,在人间是好汉,在阴间也要做鬼雄!(来源:道衍天下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